close

2.泰國蝦的生態

    泰國蝦學名淡水長臂大蝦(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)在中國大陸被稱為羅氏沼蝦,在日本被稱為鬼手蝦,在台灣不知為何被稱為泰國蝦。其實它有一個比較高級的名稱,我們可以稱它為中南美過山大蝦。 
 


    泰國蝦原產於中南美洲、越南、菲律賓、泰國等亞熱帶地區。民國59年由駐聯合國糧農組織水產專家林紹文博士引進台灣,是雜食性的熱帶蝦。


    淡水長臂大蝦食物不足的時候會有同類相殘的現象。尤其在母蝦產卵的時期,因為必須急速補充欠缺的營養,所以更容易殘食同類。


    泰國蝦成蝦的蛻殼週期約十到十五天,在蛻殼期間通體酥軟、最容易遭到攻擊。

    最適合泰國蝦成長的水溫是23~ 32。 22以下成長便會減緩, 19以下就會停止攝食,水溫低於18℃ 或高於35℃ 會大量死亡。在高密度的蓄蝦池中,水溫若超過28℃ 也會產生大量的殘食現象,蓄蝦的損耗率會提高。此時若能適度提高地下水的流量,必能立刻降低水溫到25~ 27之間,而達到有效的改善。

    水溫在25°C~ 30°C時,水中最低溶氧量【D.O2.5~3.0ppm,為蝦隻生長的最低要求;而最適合生長的水中溶氧量是5.0ppm以上7.0ppm以下,最適合的ph值在7.8~9.5之間。當水中溶氧量低於0.1ppm以下或ph值超過寬容值之時,泰國蝦就無法存活;所以在蓄養時必須非常注意打氣量是否足夠;但也不宜過大,致使水中溶氧超過7.0ppm;溶氧量超飽和時,也可能罹患氣泡病而導致蝦隻死亡。

    泰國蝦是底棲地盤性節肢動物,蓄養時必須特別注意緊迫問題。每立方公尺水的養殖密度超過十公斤時,會引發蝦隻相繼死亡。改善方法為加大蓄蝦池,增加立體棲息網或配置水質過濾系統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配置立體棲息網的蓄蝦

    當水質惡化至有機質濃度和混濁度過高、或密度超過飽和、或氨氮(NH+++)超過0.25ppm、亞硝酸鹽(NO-)超過0.5ppm時,也會導致大量死亡。所以每小時必須巡視蓄蝦池ㄧ次,適時將即將死亡和已經死亡的蝦隻撿除,並注意水流量和打氣量是否正常,以維持蝦隻最佳體能,這樣才能確保蝦隻放入釣蝦池以後能夠正常吃餌。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有機養蝦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